官宣:退耕还林补助已定,每亩补助1200元,五年内分三次下达

2020-05-09

国家林业和草原局今天(5月8日)发布,日前,财政部、国家林业和草原局联合印发《林业草原生态保护恢复资金管理办法》,提出退耕还林每亩退耕地补助1200元,五年内分三次下达。新一轮退耕还林还草补助用于对实施新一轮退耕还林还草农户发放现金补助。草原生态修复治理补助用于退化草原生态修复治理、草种繁育、草原边境防火隔离带建设、草原有害生物防治等相关支出。




其中,根据《办法》,长江流域及南方地区每亩退耕地每年补助125元,黄河流域及北方地区每亩退耕地每年补助90元。还生态林补助期限为8年,还经济林补助期限为5年。退耕还林每亩退耕地补助1200元,五年内分三次下达,第一年500元,第三年300元,第五年400元;退耕还草每亩退耕地补助850元,三年内分两次下达,第一年450元,第三年400元。


行行查,行业研究数据库 www.hanghangcha.com


我国土壤防治政策工作起步于2013年,按照《近期土壤环境保护和综合治理工作安排》的要求开始展开了土壤状况摸查工作。到2014年4月,该项工作基本完成,国家环保部、国土资源部联合发布了《全国土壤污染状况调查公报》,基本摸查清除了我国土壤污染情况,标志着我国土壤污染治理的正式启动。2014年7月,环保部印发《污染场地土壤修复技术导则》,对污染场地土壤修复技术方案编制的基本原则、程序、内容和技术做出了要求。2015年1月,国务院推进“环境污染第三方治理”时,提出把污染场地修复纳入治理范围。2016年5月,国务院印发《土壤污染防治行动计划》(“土十条”)。



按照资金来源不同可以划分为不同的经营模式,未来根据地块的用途、性质和出资方将会多种模式并存。“土十条”明确了“谁污染,谁治理”的原则,明确责任由造成土壤污染的单位或个人承担。一是对于污染者责任明确的地块,责任人承担土壤治理的工程费用,由污染方出资给具有相应资质的土壤修复公司进行治理,政府职能部门负责监督并验收。二是无法落实污染责任人的地块,但该地块的使用人是未来规划用地的受益人,采用受益方或使用方进行承担治理费用。三是财政直接出资进行治理。四是BT模式,对于土壤修复金额较大的可以采用此模式。五是PPP模式,通过政府和社会资本合作(PPP)的模式进行治理。




土壤修复流程包括了土壤污染调研、修复技术设计、修复工程实施、验收监理等,其中涉及土壤检测的环节主要是前端的污染调查和后端的验收,例如场地环评、复后评估等。为提升土壤监测能力、鼓励土壤监测机构的发展,我国政府将监测网络建设写入“十三五”规划,并指出2020年底前掌握重点行业企业用地中的污染地块分布及其环境风险情况;到2020年,实现土壤环境质量监测点位所有县(市、区)全覆盖。此外,政府将大力支持各地设置监测点位,形成国家土壤监测网络。根据生态环境部监测司司长披露,2017年我国已建成近8万个土壤监测国控点,我国土壤监测点位布局快速但仍有加密监测的空间。




行行查,行业研究数据库 www.hanghangcha.com


手机访问“行行查”小程序更方便

环保服务

相关推荐

社保第六险来了!长护险独立险种明确,与医保报销基本一致

预约、限流!政策助力电影院重新开放,春节档你最期待哪部?

国内手机出货量大幅下跌:华为跌幅最小、小米最惨

最新票价种类“灵活飞”来了,可无限次免费更改行程

丰巢“超时收费”引小区反弹,借政策东风推广智能快件箱才是正道

非洲猪瘟控制迎关键点,有望彻底清除

首个医用口罩熔喷布标准正式发布,防疫产品质量逐步立法

网易30多款游戏开启防沉迷新规试点,有效限制未成年用户游戏行为

大疆发布全新无人机经纬 M300,业内首款具备六向定位避障与超长续航

首家实体互联网医院落地建成,就诊时间从1小时缩短至10分钟

行行查

行业研究数据库

移动端
官宣:退耕还林补助已定,每亩补助1200元,五年内分三次下达
2020-05-09

国家林业和草原局今天(5月8日)发布,日前,财政部、国家林业和草原局联合印发《林业草原生态保护恢复资金管理办法》,提出退耕还林每亩退耕地补助1200元,五年内分三次下达。新一轮退耕还林还草补助用于对实施新一轮退耕还林还草农户发放现金补助。草原生态修复治理补助用于退化草原生态修复治理、草种繁育、草原边境防火隔离带建设、草原有害生物防治等相关支出。




其中,根据《办法》,长江流域及南方地区每亩退耕地每年补助125元,黄河流域及北方地区每亩退耕地每年补助90元。还生态林补助期限为8年,还经济林补助期限为5年。退耕还林每亩退耕地补助1200元,五年内分三次下达,第一年500元,第三年300元,第五年400元;退耕还草每亩退耕地补助850元,三年内分两次下达,第一年450元,第三年400元。


行行查,行业研究数据库 www.hanghangcha.com


我国土壤防治政策工作起步于2013年,按照《近期土壤环境保护和综合治理工作安排》的要求开始展开了土壤状况摸查工作。到2014年4月,该项工作基本完成,国家环保部、国土资源部联合发布了《全国土壤污染状况调查公报》,基本摸查清除了我国土壤污染情况,标志着我国土壤污染治理的正式启动。2014年7月,环保部印发《污染场地土壤修复技术导则》,对污染场地土壤修复技术方案编制的基本原则、程序、内容和技术做出了要求。2015年1月,国务院推进“环境污染第三方治理”时,提出把污染场地修复纳入治理范围。2016年5月,国务院印发《土壤污染防治行动计划》(“土十条”)。



按照资金来源不同可以划分为不同的经营模式,未来根据地块的用途、性质和出资方将会多种模式并存。“土十条”明确了“谁污染,谁治理”的原则,明确责任由造成土壤污染的单位或个人承担。一是对于污染者责任明确的地块,责任人承担土壤治理的工程费用,由污染方出资给具有相应资质的土壤修复公司进行治理,政府职能部门负责监督并验收。二是无法落实污染责任人的地块,但该地块的使用人是未来规划用地的受益人,采用受益方或使用方进行承担治理费用。三是财政直接出资进行治理。四是BT模式,对于土壤修复金额较大的可以采用此模式。五是PPP模式,通过政府和社会资本合作(PPP)的模式进行治理。




土壤修复流程包括了土壤污染调研、修复技术设计、修复工程实施、验收监理等,其中涉及土壤检测的环节主要是前端的污染调查和后端的验收,例如场地环评、复后评估等。为提升土壤监测能力、鼓励土壤监测机构的发展,我国政府将监测网络建设写入“十三五”规划,并指出2020年底前掌握重点行业企业用地中的污染地块分布及其环境风险情况;到2020年,实现土壤环境质量监测点位所有县(市、区)全覆盖。此外,政府将大力支持各地设置监测点位,形成国家土壤监测网络。根据生态环境部监测司司长披露,2017年我国已建成近8万个土壤监测国控点,我国土壤监测点位布局快速但仍有加密监测的空间。




行行查,行业研究数据库 www.hanghangcha.com


手机访问“行行查”小程序更方便

环保服务
相关推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