元宇宙:虚拟偶像带动市场经济

2021-11-25

虚拟偶像自2020年以来迅速爆发,有望催化虚拟人在其他领域的应用。

虚拟人产业链由技术方案(基础层、平台层)与内容应用构成,其中基础层已形成稳固格局,应用层新锐企业崭露头角。虚拟人产业链从下至上可分为基础层、平台层、应用层,其中基础层为虚拟人的制作提供基础设施,例如芯片对传感器所采集的数据进行预处理并渲染模型,渲染引擎进一步优化灯光、毛发等细节,基础层领军企业主要为Meta、英伟达、Unity等技术壁垒深厚的巨头。平台层中的软硬件系统企业从基础层获取数据信息后通过软件算法重现人物动作,生产技术服务平台提供一站式虚拟人解决方案,AI能力平台提供交互技术能力,代表性企业包括腾讯、网易等互联网大厂以及商汤科技、科大讯飞等AI头部企业。在基于以上技术方案构建好虚拟人的“外壳”以后,部分虚拟人还需内容运营企业为其注入“灵魂”,而后应用于影视、传媒、游戏、金融等领域,近年来应用层涌现出众多新锐企业。
虚拟人起源于20世纪80年代,在CG、动捕、AI等技术驱动下步入高速成长期。
1)萌芽:通过手绘、化妆打造虚拟人,以实现对美好的向往、对现实的批判。
2)探索:随着CG、动捕等技术问世,虚拟人在影视娱乐领域的应用进一步拓宽。
3)初级:虚拟人形象越发逼真,AI技术的发展使其开始向智能服务领域延伸。
4)成长:技术、需求均迎突破,虚拟人成果井喷。
虚拟偶像已成为承接现实、启示元宇宙的重要角色。虚拟偶像按职能可划分为虚拟歌手、虚拟主播、超写实KOL三类,对技术的要求及商业模式均有所不同。
虚拟偶像前期投入成本高企,技术进步有望显著提升盈利能力。作为内容+技术的产物,一个优秀的虚拟偶像不仅对孵化团队的艺术审美、人设打造与运营提出较高要求,亦需要多种技术支撑以实现形象、人设的输出,因此现阶段制作与规划运营成本较高,培育虚拟偶像的全流程成本可至数百万元,头豹研究院数据显示,目前实现盈利的虚拟偶像不足30%。未来随着技术不断进步,以及引擎工具迭代升级,创造虚拟偶像的技术成本有望被大幅压缩,届时盈利能力有望显著增强。
随着虚拟偶像与各方合作加深,2021年有望撬动千亿市场。虚拟偶像商业变现路径与真人偶像类似,通过销售演唱会门票、专辑以及直播打赏等方式直接创收,通过广告代言、直播带货、授权IP销售衍生品等方式带动周边市场。根据艾媒咨询数据,虚拟偶像商业价值迅速提升,2021年核心市场规模有望同比增长79.8%至62.2亿元,带动市场规模有望同比增长66.5%至1074.9亿元。
动作捕捉是让虚拟人“动起来”的核心技术,现存三类方案各有优劣。按照实现方式的不同,动作捕捉技术可分为光学捕捉、惯性捕捉、视觉捕捉三类,其中光学捕捉通过摄像头对演员身上粘贴的马克点进行追踪来捕获演员动作,该方式可实现多目标同时捕捉,但对环境要求,且造价高昂;惯性捕捉的硬件基础是IMU(惯性测量单元),通过算法计算IMU在特定骨骼节点上的运动轨迹来实现动捕,该方案成本相对低廉,但精度较低,且会随着使用时间的增加累积误差;视觉捕捉以新兴的计算机视觉技术为底层技术,较上述两类方案而言更简单易用、成本更低,但与此同时算法开发难度大、精度难以得到保障。总而言之,现存方案各有优劣,难以兼顾高精度与低成本。
数据来源:行行查,行业研究数据库 www.hanghangcha.com
欢迎评论、点赞、收藏和转发! 有任何喜欢的行业和话题也可以私信我们。

人工智能

相关推荐

元宇宙:虚拟人是什么?

基因技术:3亿!又一家“基因科技与精准医疗研究商”获3亿元D轮融资

3D打印:产业链下游应用解读

3D打印:产业链上游原材料及中游设备分析

3D打印:3D打印的定义简析

3D打印:在医疗领域的3D打印应用

橡胶:橡胶制品相关企业近日获数千万A+轮融资

餐饮:餐饮供应链走向标准化

房地产:房地产税立法稳妥推进

有色金属:锂电铜箔行业竞争现状

行行查

行业研究数据库

移动端
元宇宙:虚拟偶像带动市场经济
2021-11-25

虚拟偶像自2020年以来迅速爆发,有望催化虚拟人在其他领域的应用。

虚拟人产业链由技术方案(基础层、平台层)与内容应用构成,其中基础层已形成稳固格局,应用层新锐企业崭露头角。虚拟人产业链从下至上可分为基础层、平台层、应用层,其中基础层为虚拟人的制作提供基础设施,例如芯片对传感器所采集的数据进行预处理并渲染模型,渲染引擎进一步优化灯光、毛发等细节,基础层领军企业主要为Meta、英伟达、Unity等技术壁垒深厚的巨头。平台层中的软硬件系统企业从基础层获取数据信息后通过软件算法重现人物动作,生产技术服务平台提供一站式虚拟人解决方案,AI能力平台提供交互技术能力,代表性企业包括腾讯、网易等互联网大厂以及商汤科技、科大讯飞等AI头部企业。在基于以上技术方案构建好虚拟人的“外壳”以后,部分虚拟人还需内容运营企业为其注入“灵魂”,而后应用于影视、传媒、游戏、金融等领域,近年来应用层涌现出众多新锐企业。
虚拟人起源于20世纪80年代,在CG、动捕、AI等技术驱动下步入高速成长期。
1)萌芽:通过手绘、化妆打造虚拟人,以实现对美好的向往、对现实的批判。
2)探索:随着CG、动捕等技术问世,虚拟人在影视娱乐领域的应用进一步拓宽。
3)初级:虚拟人形象越发逼真,AI技术的发展使其开始向智能服务领域延伸。
4)成长:技术、需求均迎突破,虚拟人成果井喷。
虚拟偶像已成为承接现实、启示元宇宙的重要角色。虚拟偶像按职能可划分为虚拟歌手、虚拟主播、超写实KOL三类,对技术的要求及商业模式均有所不同。
虚拟偶像前期投入成本高企,技术进步有望显著提升盈利能力。作为内容+技术的产物,一个优秀的虚拟偶像不仅对孵化团队的艺术审美、人设打造与运营提出较高要求,亦需要多种技术支撑以实现形象、人设的输出,因此现阶段制作与规划运营成本较高,培育虚拟偶像的全流程成本可至数百万元,头豹研究院数据显示,目前实现盈利的虚拟偶像不足30%。未来随着技术不断进步,以及引擎工具迭代升级,创造虚拟偶像的技术成本有望被大幅压缩,届时盈利能力有望显著增强。
随着虚拟偶像与各方合作加深,2021年有望撬动千亿市场。虚拟偶像商业变现路径与真人偶像类似,通过销售演唱会门票、专辑以及直播打赏等方式直接创收,通过广告代言、直播带货、授权IP销售衍生品等方式带动周边市场。根据艾媒咨询数据,虚拟偶像商业价值迅速提升,2021年核心市场规模有望同比增长79.8%至62.2亿元,带动市场规模有望同比增长66.5%至1074.9亿元。
动作捕捉是让虚拟人“动起来”的核心技术,现存三类方案各有优劣。按照实现方式的不同,动作捕捉技术可分为光学捕捉、惯性捕捉、视觉捕捉三类,其中光学捕捉通过摄像头对演员身上粘贴的马克点进行追踪来捕获演员动作,该方式可实现多目标同时捕捉,但对环境要求,且造价高昂;惯性捕捉的硬件基础是IMU(惯性测量单元),通过算法计算IMU在特定骨骼节点上的运动轨迹来实现动捕,该方案成本相对低廉,但精度较低,且会随着使用时间的增加累积误差;视觉捕捉以新兴的计算机视觉技术为底层技术,较上述两类方案而言更简单易用、成本更低,但与此同时算法开发难度大、精度难以得到保障。总而言之,现存方案各有优劣,难以兼顾高精度与低成本。
数据来源:行行查,行业研究数据库 www.hanghangcha.com
欢迎评论、点赞、收藏和转发! 有任何喜欢的行业和话题也可以私信我们。

人工智能
相关推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