代糖:兼顾健康无糖与口味偏好的产物

2022-05-07

代糖,或称甜味剂、甘味剂、糖替代品,泛指给食品赋予甜味的食品添加剂。回溯代糖行业发展历程:应用端由人工合成甜味剂向天然甜味剂逐步演变,海外市场持续引领甜味剂应用潮流。自1879年第一代甜味剂糖精钠问世起至1993年第六代甜味剂纽糖出现,人工合成甜味剂共经历了六次更新迭代;随后罗汉果甜苷、赤藓糖醇以及甜菊糖苷等天然甜味剂相继被世界各国批准并应用于食品饮料领域。从海外市场看,美国率先引领代糖市场化,两大碳酸饮料巨头百事可乐与可口可乐分别在1964年与1982年推出使用人工甜味剂系列的可乐,初次尝试无糖碳酸饮料;2013年可口可乐首次试水天然甜味剂,将甜菊糖苷作为代糖应用至无糖可乐产品中;近年伴随各国减糖政策的推行,叠加人们健康消费升级,天然甜味剂成为海外市场代糖应用的新宠,尤其罗汉果甜苷凭借其接近蔗糖的风味和出色的降糖属性受到无糖爱好者的欢迎,而新型甜味剂阿洛酮糖2021年也在美国市场逐渐发力。

我国代糖行业发展起步相对较晚,无糖赛道近年来迎来爆发期。我国虽较早在政策端实现了代糖使用的合法化,但发展前期在终端市场未出现大规模代糖产品的应用。2005年,可口可乐首次在中国推出无糖零度可乐敲开了无糖饮料的大门,随后本土企业农夫山泉向市场推出“东方树叶”等无糖茶饮产品,但因消费者难以适应其苦涩口感而在市场遇冷;2018-2019年,元气森林公司推出以赤藓糖醇、三氯蔗糖为糖源的苏打气泡水在国内市场掀起无糖之风,下游终端需求爆发增长,国内各大品牌企业纷纷进入无糖赛道并推出低糖零糖食品饮料,致使相关赛道实现高速成长,其中2015-2020年无糖饮料市场规模CAGR达到39.1%。

从产业链视角看,代糖行业下游可辐射食品饮料、医药保健以及日化用品,其中食品饮料为天然甜味剂的主要应用领域。在甜味剂下游主要应用领域中,食品饮料占比最大,其中饮料占比就达51%;其次为餐桌及个护产品,比重分别约15%/13%;在医药保健中应用较少,仅占3%。代糖最初是为了满足糖尿病患者的用糖需求而创造的,食用代糖可以避免患者的血糖水平上升。此后,代糖频繁用于替代原先食品饮料中添加的蔗糖或麦芽糖等糖类甜配料,同时显著降低含糖量及热量,赋予食品饮料“零卡”或“低卡”属性。

全球范围内甜味剂替代糖类空间可观,国内市场仍有较大上升潜质。2020年全球糖及甜味剂市场规模已有9247万吨,其中,蔗糖占78%、果葡糖浆占12%、人工甜味剂占9%、其它甜味剂1%。而在2015年至2020年期间,全球主要地区推出的软饮品类的蔗糖含量呈下降趋势,意味着甜味剂替代糖类的市场空间巨大。至2019年中国已为全球第三大糖消费国,但糖及甜味剂市场规模仅占全球的7%,随着减糖宣传与教育的深入,国内代糖市场尚具有更多上升空间。

行行查 | 行业研究数据库 www.hanghangcha.com

建议下载收藏本文章,欢迎评论、点赞和转发! 有任何喜欢的行业和话题也可以私信我们。

食品

相关推荐

珠宝:中国为全球最大珠宝消费市场,黄金及钻石占据70%以上份额

互联网广告:一个精准营销平台,移动互联网时代的独特产物

生鲜:疫情催化配送需求,消费场景加速向线上延伸

覆铜板:覆铜板是制作PCB的核心材料,主要应用在通信领域和服务器领域

激光:顺应智能制造潮流,激光加工替代传统方式

VRAR:VR/AR奇点已至,有望成为下一代大众媒介平台

锂电隔膜:隔膜产品日益紧俏,行业扩产节奏加快

TWS:TWS产品已得到广泛认可,主动降噪等功能普及推动行业需求增长

智能座舱:迈向智能移动空间,提供丰富场景服务

房地产:地产开发商集中度提高,竞争更加激烈,降本提效成为共同诉求

行行查

行业研究数据库

移动端
代糖:兼顾健康无糖与口味偏好的产物
2022-05-07

代糖,或称甜味剂、甘味剂、糖替代品,泛指给食品赋予甜味的食品添加剂。回溯代糖行业发展历程:应用端由人工合成甜味剂向天然甜味剂逐步演变,海外市场持续引领甜味剂应用潮流。自1879年第一代甜味剂糖精钠问世起至1993年第六代甜味剂纽糖出现,人工合成甜味剂共经历了六次更新迭代;随后罗汉果甜苷、赤藓糖醇以及甜菊糖苷等天然甜味剂相继被世界各国批准并应用于食品饮料领域。从海外市场看,美国率先引领代糖市场化,两大碳酸饮料巨头百事可乐与可口可乐分别在1964年与1982年推出使用人工甜味剂系列的可乐,初次尝试无糖碳酸饮料;2013年可口可乐首次试水天然甜味剂,将甜菊糖苷作为代糖应用至无糖可乐产品中;近年伴随各国减糖政策的推行,叠加人们健康消费升级,天然甜味剂成为海外市场代糖应用的新宠,尤其罗汉果甜苷凭借其接近蔗糖的风味和出色的降糖属性受到无糖爱好者的欢迎,而新型甜味剂阿洛酮糖2021年也在美国市场逐渐发力。

我国代糖行业发展起步相对较晚,无糖赛道近年来迎来爆发期。我国虽较早在政策端实现了代糖使用的合法化,但发展前期在终端市场未出现大规模代糖产品的应用。2005年,可口可乐首次在中国推出无糖零度可乐敲开了无糖饮料的大门,随后本土企业农夫山泉向市场推出“东方树叶”等无糖茶饮产品,但因消费者难以适应其苦涩口感而在市场遇冷;2018-2019年,元气森林公司推出以赤藓糖醇、三氯蔗糖为糖源的苏打气泡水在国内市场掀起无糖之风,下游终端需求爆发增长,国内各大品牌企业纷纷进入无糖赛道并推出低糖零糖食品饮料,致使相关赛道实现高速成长,其中2015-2020年无糖饮料市场规模CAGR达到39.1%。

从产业链视角看,代糖行业下游可辐射食品饮料、医药保健以及日化用品,其中食品饮料为天然甜味剂的主要应用领域。在甜味剂下游主要应用领域中,食品饮料占比最大,其中饮料占比就达51%;其次为餐桌及个护产品,比重分别约15%/13%;在医药保健中应用较少,仅占3%。代糖最初是为了满足糖尿病患者的用糖需求而创造的,食用代糖可以避免患者的血糖水平上升。此后,代糖频繁用于替代原先食品饮料中添加的蔗糖或麦芽糖等糖类甜配料,同时显著降低含糖量及热量,赋予食品饮料“零卡”或“低卡”属性。

全球范围内甜味剂替代糖类空间可观,国内市场仍有较大上升潜质。2020年全球糖及甜味剂市场规模已有9247万吨,其中,蔗糖占78%、果葡糖浆占12%、人工甜味剂占9%、其它甜味剂1%。而在2015年至2020年期间,全球主要地区推出的软饮品类的蔗糖含量呈下降趋势,意味着甜味剂替代糖类的市场空间巨大。至2019年中国已为全球第三大糖消费国,但糖及甜味剂市场规模仅占全球的7%,随着减糖宣传与教育的深入,国内代糖市场尚具有更多上升空间。

行行查 | 行业研究数据库 www.hanghangcha.com

建议下载收藏本文章,欢迎评论、点赞和转发! 有任何喜欢的行业和话题也可以私信我们。

食品
相关推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