新华网南京1月10日电(记者陈席元)记者从南京大学了解到,由该校环境学院院长、中国工程院院士任洪强教授团队主导研制的工业废水分类国际标准近日正式发布,这是工业水回用领域首个基础性国际标准。


据了解,该标准规定了工业废水的分类原则和命名方法,包括34大类、207种工业类型,以及8大类、91种水质指标参数,让种类繁杂、水质特征迥异的工业废水从此有了统一的“身份编码”,为工业水处理和再生利用提供了通用标签,将成为全球工业水处理行业开展商业往来、运营维护和行业管理的核心基础,标志着我国工业水处理相关产业向掌握国际话语权迈出关键一步。
行行查,行业研究数据库: www.hanghangcha.com
工业废水来源可分为多种,涉及造纸、焦化、氮肥、有色金属、印染、农副食品加工、原料药制造、制革、农药、电镀等多项行业,水质处理具有种类繁多,成分复杂,覆盖面广的特征,应用环境跟大规模生产密切相关。因而对服务商有较高的要求,服务商需要根据具体的水环境“对症下药”,采用不同的工艺路线、解决方法,在药剂的使用上也各有不同,处理相当复杂。


据统计,2006年至2014年,我国工业用水量达1400亿立方米/年左右。2015年度全国环境统计公报显示,全国废水排放总量735.3亿吨。其中,工业废水排放量199.5亿吨,占总排放量的27%。近年来,随着政策的推动与节水意识的培养,工业排水量占比有所下降。但基数仍然十分庞大。


工业废水成分复杂、浓度高、危害大,为此国家不断提高排放标准,工业废水市场政策相继出台。2015年1月,国务院发布《关于推行环境污染第三方治理的意见》,明确提出到2020年工业园区等重点领域第三方治理取得显著进展,污染治理效率和专业化水平明显提高。同年4月,国务院发布《水污染防治行动计划》(“水十条”),首次从国家层面对工业水处理进行强力监管并问责。自2016年起将定期公布环保“黄牌”“红牌”企业名单,所有排污单位必须依法实现全面达标排放。随着2019年部分指标考核临近,工业废水市场需求将加速释放。同时,工业废水的排放标准趋严、监管力度不断加大。2016年7月起,中央环保督察组对全国范围内的工业企业进行了4次严格审查,众多非法排污企业遭到责改、重罚甚至关停,工业废水处理领域诸多问题仍待解决和完善。从2019年起,生态环境部开启第二轮环保督察,新一轮督察风暴将大大刺激污水处理设备以及运维市场的需求,助力工业废水市场迎来发展的黄金期。


行行查,行业研究数据库: www.hanghangcha.com
手机访问“行行查”小程序更方便