近日,俄罗斯已经拿到了向全世界最有前途的市场――中国出口牛肉的许可证。两家俄罗斯的牛肉生产商已经获得了向中国出口牛肉的许可证。俄罗斯家畜疾病防治和植物检疫局称,自2020年1月17日起,来自沃罗涅日州的“米拉托尔格”农产品生产股份有限公司和“扎列奇诺耶”集团公司生产的牛肉将在中国市面上出现。俄罗斯联邦家畜疾病防治和植物检疫监督局表示:“在签署最终协议之前,对俄罗斯牛肉监管体系和就合同条款的谈判需要历经一个漫长的过程。”


俄罗斯国家肉类协会主席谢尔盖·尤欣说:“事实上,就俄罗斯向中国出口牛肉的问题,中俄双方的谈判已经经历了七年多的时间。出口到中国的俄罗斯牛肉大部分是无骨切块的。此外,我们出口的都是优质牛肉。从某种意义上讲,这是一场胜利,尤其是与十年前对比。当时每个俄罗斯人年人均牛肉消费量是12公斤,而通常情况下吃的是老牛和病牛的肉。而根据2019年的统计结果显示,目前俄罗斯人年人均牛肉消费量增长到了15公斤。而我们的牛肉已经进入了国外的餐馆。”
行行查,行业研究数据库 www.hanghangcha.com
中国肉牛完整的生产周期一般是两到三年。母牛受孕一胎平均生下一到两只牛犊,经过六个月后牛犊断奶,之后会有两种育肥模式,一种是将牛犊进行长期育肥,一种是首先经历架子牛生产再将牛送去育肥。第一种模式下,牛犊将经历最长24个月的育肥,出售时体重大约500千克。第二种模式下,年龄6月至18月的牛首先经历架子牛育肥,育肥期小于160天,体重不超过400千克,之后年龄20月至30月的牛将经历进一步育肥生产,育肥期90至120天,最终出售时体重大约500千克。


根据中国畜牧业年鉴,从2007年至2014年,国内养殖肉牛规模小于100头的户数从1585万户减少到1157万户,养殖肉牛规模大于100头的户数从1.47万户增长至3.16万户。虽然养殖规模较大的户数在增加,但是总体来说2014年养殖规模大于100头的户数只占总户数的0.27%,国内依然是小规模散养模式为主。国内这种“集中圈养、家庭作坊”的散养模式是一种技术相对落后,且难以保证肉牛头均出肉量的养殖方式。相比较大规模工厂化畜牧模式,国内散养模式的肉牛出肉量普遍偏低。


全球牛肉进出口量逐年增长,出口量从2000年的594.3万吨增长至2018年的1055.3万吨,年均复合增速3.24%;进口量从580.8万吨增长至860.9万吨,年均复合增速为2.21%。从增速上看,2008年经济危机席卷全球,全球牛肉贸易随之遇冷后,2011年开始恢复增长,增速于2013年达到顶峰。2014-2015年牛肉贸易出现下滑,2016-2018年仍在不断修复中。


行行查,行业研究数据库 www.hanghangcha.com
手机访问“行行查”小程序更方便