细数历史传染病事件,多维度了解疫情相关知识

2020-02-14



根据WHO2016年数据,2016年全球死亡5690万人,其中54%的都是由于TOP10死因。全球10大死亡原因中,由于传染性呼吸道感染疾病导致死亡人数约为300万人,排在TOP10的第三位。在收入较高国家,呼吸系统导致的死亡率明显降低,多是由于较好的卫生环境和医疗资源。



行行查,行业研究数据库www.hanghangcha.com


呼吸系统疾病可分为:哮喘,气管炎,支气管炎,慢性阻塞性肺疾病,肺心病,肺结核等。其中SARS、MERS、流感等重大公共安全疫情都属于支气管炎相关疾病。


近一个世纪以来,最受世界关注的疫情包括SARS,MERS,流感,均是由冠状病毒和流感病毒引起的。其中波及范围最广,死亡人数最多的当属流感,而SARS也由于其较强的毒性而受关注。


1.1.流感病毒


流感病毒有多种分类方式,以感染对象分为人、猪、禽等类型,其中感染人的又分为甲(A)乙(B)丙(C),主要根据其病毒表面的蛋白外壳的抗原性种类而区分。


流感病毒由蛋白外壳、基质蛋白和内部的核酸物质组成,外壳上有两种重要蛋白,血凝素(HA)和神经氨酸酶(NA),具有抗原性,同时神经氨酸还具有酶活性。病毒种类也可根据HA和NA的抗原性不同分为H1-15,N1-10,不同HA和NA的组合构成病毒多个种类。



HA和NA作用:病毒进化为非常简洁的结构和基因,无法自行生存和复制,必须依附细胞才能自我复制,主要流程包括:吸附-脱壳-生物合成-组装成熟和释放。HA则起到吸附的作用,使得流感病毒牢牢抓住细胞,吸附上去,然后被内吞进细胞,由于酸性环境使得病毒释放核酸,整合到宿主细胞,再指挥合成病毒组装所需要的物质,然后装配,装配好的新病毒在NA的作用下,可以破膜而出,约能释放出1000-100000个新病毒。


我们熟知的奥司他韦,其实就是对NA的作用,使得病毒无法释放出去,限制了病毒的扩散,因此在病毒感染的初期是有效的,一旦病毒大量复制,效果就比较有限。


流感病毒的核酸特性决定了其高度变异性。流感病毒核酸是多条单链RNA组成的,其中多条和单链是其高度变异性的原因。


流感病毒的突变分为两种:抗原漂变(Antigen shift)和抗原转变(Antigen drift),漂变是较小的变异,转变是较大的变异。漂变多在病毒复制的时候,由于单链RNA,其修复机制比双链机制更弱,容易发生突变,同时也与宿主的免疫力选择有关。而转变多由于基因重排导致,与单链核酸的特性有关,比如感染2种不同病毒,产生重组后,HA或NA或者两个都会抗原转变(比如H1N1-H2N1,H1N1-H3N2等)。由于流感病毒的高度变异性,疫苗的研制通常在流感后4-6月才能研制完成。因此每年WHO都会对病毒突变方向做预测。


在感染人类的三种流感病毒中,甲型流感病毒有着极强的变异性,乙型次之,而丙型流感病毒的抗原性非常稳定。


1.2.西班牙流感


有记载的流感病毒最早是在公元前412年,而最知名的是1918年西班牙大流感。我们本文以西班牙大流感为视角,回到1个世纪前,去了解这场席卷全球,感染超过5亿,死亡人数超过4000万人的人类之殇(WHO数据),也有现代科学家认为,西班牙大流感感染约5亿,死亡人数在5000万-1亿之间。


最早的来源并非是西班牙,大概率是美国的堪萨斯州。这次流感总共有3次反复,最早起始于1917和1918年交界的时候,而最致命的是1918年8月来袭的第二波流感。时值正处于一战敏感时期,为了避免影响士兵战斗的士气,美国、欧洲等国家控制媒体,关于流感的报道寥寥无几,而西班牙中立国则大篇幅报道流感疫情,因此被命名为西班牙流感。


病毒与人类是一场博弈,病毒由于必须依附宿主,因此要在毒性和感染性间保持一定的平衡,过强的毒性往往只能在小范围传播。100多年前,全球交通并未有如今的发达,理论上,全球性的传播可能性比较低,然而战争而导致的人员流动,是这场流感能大范围爆发的原因之一。最早从军队开始,逐步开始波及到平民。


对病毒的误判也是其重要原因之一。比如美国费城,在1918年9月28日政府忽视科学家的建议,依然大规模举办自由公债游行,大量的人员聚焦成为了爆点。72小时候,费城出现了大量患病人员,并且已经有了致死性。1918大流感发病进程非常快,通常2-4天就有明显症状,甚至更短时间。流感造成每天几百例新发到每天成千上万人新发,从一两个死亡病例到几百人死亡,只用了短短10天。有记载,费城遍地尸殍,尸堆成山。由于病人死前由于肺部感染,多有紫绀现象,很多人呈现全身发黑,民间谣传黑死病再度来袭,而比疾病更可怕的,则是人们心里的恐惧。



病毒的波及范围之广,毒性之烈,也属历史罕见。最终死亡人数超过一战死亡人数,更可怕的是,死亡人数中,绝大多数是青壮年,免疫力越强,死亡越快。通常流感的死亡人数与年龄的关系呈现“U”形,而西班牙流感呈现的是“W”形,被当时医生称为双重死亡。


感染流感的病人,多死于肺炎所导致的窒息,而当时死亡人数多为年轻人的现象也引起了大家的关注。可能的原因是免疫力强的人,会引起细胞因子风暴,白细胞等身体卫士不断涌入肺部,过激的免疫应答使得肺部变的实质化,健康的肺部是富有弹性的疏松结构,几万个肺泡可以不断交换氧气保证身体各个组织的氧气需求,而致密化的肺部无法完成应有的功能,最终在过激免疫应答中死亡。


这次流感最终感染人数多达5亿,占当时人口约30%,肆虐18个月后神迹般消失,似乎从未出现过一般,然而却给人类留下了巨大的伤痛,也留下了更多难解的谜题。在自然面前,我们依然是渺小的,无力的,除了感恩在科学前沿孜孜不倦探索的科学家们,我们依然要保持一颗敬畏之心。如果说1918是场天灾,那么2003年的SARS大概率就是一场人祸。


1.3.冠状病毒冠状病毒


最早是1937年首次分离出来,1965年首次从人身上分离出来,1975年正式命名,目前只感染脊椎动物。根据病毒的血清学特点和核苷酸序列的差异,冠状病毒科分为冠状病毒和环曲病毒两个属,分为多个种类,现在人类冠状病毒有6种,分别是229E,OC43,HKU1和NL63,MERS-CoV和SARS-CoV,2019年的第7种新型冠状病毒被WHO命名为2019-nCoV,与SARS有约80%相似度。


需要强调下:人和哺乳动物基因相似程度很高,比如灵长类相似度>90%,主要是因为真核细胞结构类似,同时98%是非编码基因,不表达。而病毒基因组本身比较小,作为病毒中的巨人,约3万个碱基,最新的文献报道,全基因组与SARS-coV有79.5%相似性,病毒的非编码区很少,在进化过程中保持高度的效率,因此这个相似度已是比较相似。


病毒的宿主分为天然宿主和中间宿主,根据2017年石正丽团队的研究,SARS的第一宿主是中华菊头蝠,如何从天然宿主传播到人类,目前还未有明确定论。本次2019-nCoV的源头可能来自蛇也可能来自蝙蝠,目前还尚未有定论,但是几乎确定的是,他们都来自野生动物。


蝙蝠是比较特殊的生物,常年保持高温状态,体内是大量病毒寄生虫的储存库,比如熟知的一些烈性病毒,如埃博拉,尼帕病毒等,蝙蝠已经比较适应体内藏毒的状态,而接触蝙蝠的人类则无法适应,虽然尚不清楚是否为食用野生动物导致的SARS和新冠状病毒,但是也再次警示世人,食用一些非养殖检疫的肉类,确实会带来很多未知的风险,对世界对自然保持该有的敬畏之心,是我们人类应该要有的常识。


2.2019年12月以来爆发新型冠状病毒感染肺炎


2019年12月以来,湖北省武汉市陆续发现了多例新型冠状病毒感染的肺炎患者,随着疫情的蔓延,我国其他地区及境外也相继发现了此类病例。目前该疾病已经纳入《中华人民共和国传染病防治法》规定的乙类传染病,并采取甲类传染病的预防、控制措施。



截至2月1日24时,国家卫生健康委收到31个省(自治区、直辖市)和新疆生产建设兵团累计报告确诊病例14380例(广东省核减1例),现有重症病例2110例,累计死亡病例304例,累计治愈出院病例328例,共有疑似病例19544例。



3.新型冠状病毒感染的肺炎的诊治与防护


1月27日,国家卫健委颁布的《新型冠状病毒感染的肺炎诊疗方案(试行第四版)》,涵盖了此次疾病的病原学特点、流行病学特点、临床特点、诊断标准、临床分型、鉴别诊断、病例的发现与报告、治疗、解除隔离和出院标准、转运原则、医院感染控制等11条内容,具有权威指导意义。


根据诊疗方案试行第四版,在病原学特点上,新型冠状病毒属于β属的新型冠状病毒,有包膜,颗粒呈圆形或椭圆形,常为多形性,直径60-140nm。病毒对紫外线和热感,56°C30分钟、乙醚、75%乙醇、含氯消毒剂、过氧乙酸和氯仿等脂溶剂均可有效灭活病毒,氯己定不能有效灭活病毒。流行病学特点上看:目前所见传染源主要是新型冠状病毒感染的肺炎患者。经呼吸道飞沫传播是主要的传播途径,亦可通过接触传播。人群普遍易感。老年人及有基础疾病者感染后病情较重,儿童及婴幼儿也有发病。


3.1.新型冠状病毒感染病例的诊疗


诊断标准:疑似病例要结合流行病学史和临床表现综合分析,疑似病例,具备以下病原学证据之一者即可确诊为患有新型冠状病毒感染的肺炎。



临床分型:确诊病例根据患病严重程度可以分为普通型、重型和危重型。



治疗:对于患有新型冠状病毒感染的肺炎的患者,首先应根据病情严重程度确定治疗场所,之后根据临床分型进行一般治疗、重型、危重型治疗或中医治疗。



3.2.新型冠状病毒疾病的预防和隔离


预防:疾病流行期间公众个人应注意四点:尽量减少外出活动、个人防护和手卫生、健康监测与就医、保持良好的卫生与健康习惯。



隔离:根据疾控局发布的《病例密切接触者的居家医学观察指南》,新型冠状病毒感染的肺炎确诊病例的密切接触者应从和病人接触的最后一天起采取医学观察14天。在家中观察期间需与医学观察人员保持联系,并需要了解病情观察和护理要点,掌握家庭预防的洗手、通风、防护和消毒措施。具体建议包括:确保共享区域通风良好、佩戴口罩、清洁双手、推荐使用含氯消毒剂和过氧乙酸消毒剂等。


4.肺炎疫情——检测篇


自疫情发展以来,中国科学家迅速开展工作,在不到1个月的时间里确定了疾病的病原体,并且获得了新冠病毒的完整基因组序列信息(Wu  F  et al  bioRxiv  2020),通过比对,该病毒与两种天然寄生于蝙蝠身体内的冠状病毒序列相似度较高,提示新冠病毒天然宿主很可能是蝙蝠。中国疾控中心病毒病所根据基因组序列发布新型冠状病毒核酸检测引物和探针序列,以供相关企业开发检测试剂盒。



超过50家体外诊断企业已研发出新型冠状病毒检测试剂盒,1月26日,国家药品监督管理局应急审批通过4家企业4个新型冠状病毒检测产品,分别是上海之江生物科技股份有限公司、上海捷诺生物科技有限公司、华大生物科技(武汉)有限公司、武汉华大智造科技有限公司。1月28日,在批准两家企业产品上市,分别为圣湘生物和达安基因。1月31日批准伯杰医疗的试剂盒上市。



检测试剂盒的获批意味着原来由疾控中心统一调配的试剂盒可以由符合检测要求的医疗机构自行采购使用,加快了检测效率。1月27日,国家卫健委疾病预防控制局发布《新型冠状病毒感染的肺炎诊疗方案(试行第四版)》,采集样本要求包括上呼吸道标本(包括咽拭子、鼻拭子、鼻咽抽取物)、下呼吸道标本(包括深咳痰液、呼吸道抽取物、支气管灌洗液、肺泡灌洗液、肺组织活检标本)、血液标本、血清标本。确诊病例标准需要有核酸检测结果,包括实时荧光RT-PCR 检测和基因测序。


根据《新型冠状病毒感染的肺炎实验室检测技术指南(第二版)》,在实验室要确认一个病例为阳性,需要同一份标本中新型冠状病毒2个靶标(ORF1ab、N)特异性实时荧光RT-PCR检测结果均为阳性。


实验室要求:由于新冠状病毒属于传染性较强的病毒,因此对于检测实验室具有安全性的要求,三甲医院一般都有病毒核酸检测实验室,还有一些第三方检测机构也有相应资质的病毒核酸检测实验室,因此应该也是有能力进行检测的。


检测方法汇总:检测传染病的策略通常有两种,检测病原体本身,或检测人体为了抵抗病原体而产生的抗体。检测病原体既可以检测抗原(一般是病原体表面蛋白,有些用内部核蛋白),也可以检测核酸。核酸检测准确性更高,但是缺点是耗时较长,检测场所要求高,目前蛋白检测已经在研发当中,有公司已有相应的产品出现,检测时间进一步缩短,例如上海芯超生物等。


5.肺炎疫情——防护产品篇


5.1.口罩


佩戴口罩是目前针对肺炎病毒防护最必须、最直接、最有效的用品。目前市面上口罩的种类较多,使用较多的是N95口罩与医用外科口罩。


(1)普通医用口罩:符合YY/T0969-2013技术标准,供临床各类人员在非有创操作过程中佩带,覆盖住使用者的口、鼻及下颌,为防止病原体微生物、颗粒物等的直接透过提供一定的物理屏障。通常普通医用口罩通常没有防水性与颗粒过滤效率性能要求。


(2)医用外科口罩:符合YY0469-2011技术标准,产品适用于临床医务人员在有创操作过程中所佩戴的,为接受处理的患者及实施有创操作的医务人员提供防护,阻止血液、体液和飞溅物传播。医药外科口罩具有良好的防水性能以及颗粒过滤效率,过滤效果通常能达到70%,及通常市面上看到的“外绿内白”的医用外科口罩。



(3)医用防护口罩:符合GB19038-2010技术标准,产品适用于医疗工作环境下,过滤空气中的颗粒物,阻隔飞沫、血液、体液、分泌物等。医用防护口罩具有良好的颗粒过滤效率,能有效过滤病毒,过滤效果达到95%及以上。例如防护效果较好N95口罩与kN95口罩,主要是3M的9132、1860与霍尼韦尔H950v等(9501和9502,就是头戴式与耳带式的区别)。


注:i 字母表示颗粒的性质:N-非油性颗粒;R-油性和非油性颗粒;P-强效阻挡油性和非油性颗粒;ii 数字表示:过滤效果的级别;数字越高代表防护级别越高,p100的防护效果是最好的。因此95代表95%以上的过滤效果,99代表99%以上的过滤效果。N95的意思是:对大小在0.3微米及以上的非油性颗粒物质的过滤效果达到95%。



N95的口罩有带呼吸阀的与不带呼吸阀的,带呼吸阀的为单面防护,不能进气,但能出气,虽能减少呼吸阻力,但不能阻挡病人传播病毒,因此建议选择不带呼吸阀的N95口罩。


目前普通居民通常是处于居家自我隔离的环境或者是普通场所,比如超市、火车、机场等,在不接触高危环境的情况下,普通的医用外科口罩就足够(在未采购到普通医用外科口罩的前提下可选择医用普通口罩);而N95防护口罩,过滤效果好,更加适合在高危环境中的医护人员等使用。


口罩需要正确的佩戴方式与使用方式,相关正确的佩戴方式(不漏气)可上网查看相关视频;而在使用上,通常建议为一次性使用:N95口罩可每天更换一次,医用外科口罩4小时左右更换一次(普通居民可酌情考虑延长时间,减少资源浪费)。佩戴口罩,会形成呼吸阻力,长期会影响肺部功能,因此不建议长时间佩戴。


现有产能:根据1月29日工信部消息,现有产量达到一天800万只以上,复工复产面达到了40%。


温馨提示:佩戴完的口罩需要正确处理,以防止二次或者是交叉污染,建议对口罩外层用酒精或者84消毒杀菌后扔进特定的垃圾桶,若没有相对合适的消毒工具,可用塑料袋密封后,再扔进特定垃圾桶。


5.2.护目镜


本次肺炎病毒的传播途经可能也存在通过眼睛(眼结膜)的方式,因此长期在高危环境中的医护人员需使用医用护目镜,防止液体飞溅等。由于护目镜供应有限,普通居民所处环境也非高危因此可折中采用其他的眼部物理防护来替代。



5.3.家庭用消毒用品


主要用于个人或者家庭的卫生防护等:医用免洗洗手液、肥皂等、75%的医用酒精等。另外可试用家庭空气净化器,改善室内环境。


5.4.防护服


更适应与医护人员或者药店等工作人员,普通居民暂时无需,但建议与外界接触后,需要将衣服晾至通风处。


5.5.相关生产企业



6.肺炎疫情——治疗药物篇


根据国家卫健委发布的《新型冠状病毒感染的肺炎诊疗方案(试行第四版)》,目前尚无针对性的特效抗病毒药物,在一般治疗的抗病毒治疗中:可试用α-干扰素雾化吸入(成人每次500 万U,加入灭菌注射用水2ml,每日2 次);洛匹那韦/利托那韦每次2 粒,一日二次。在重型、危重型病例的治疗中,除了呼吸支持、循环支持外,可根据患者呼吸困难程度、胸部影像学进展情况,酌情短期内(3~5 天)使用糖皮质激素,建议剂量不超过相当于甲泼尼龙1~2mg/kg·d;可静脉给予血必净100mL/日,每日2 次治疗;可使用肠道微生态调节剂,维持肠道微生态平衡,预防继发细菌感染;有条件情况下可考虑恢复期血浆治疗。


7.肺炎疫情——中医药篇


目前新型冠状病毒感染的肺炎疾病并无针对性抗病毒药物,中医药根据症候辨证施治是可行方案之一,根据北京市卫健委,北京24、25日各有一例新型肺炎患者经过中医药治疗及对症治疗,获得痊愈,显示出中医药在治疗新型冠状病毒肺炎中的潜力。


行行查,行业研究数据库www.hanghangcha.com


手机访问“行行查”小程序更方便


医药 医疗服务

相关推荐

丁二烯行情大幅跳水,近期国内弱势局面难改

官宣:促进中医药深度介入诊疗全过程,及时推广有效方药和中成药

世界最大石墨烯纳米管合成装置投运,广东加快升级封装测试技术

湖南成功发行首只“疫情防控债”,全力支援抗疫一线

工信部支持水泥窑协同处置医疗垃圾,助力打赢疫情攻坚战

2020年新车实施国六(B)排放标准,一般制造业和污染企业陆续退出

新冠肺炎AI医学辅助诊断推出,可实现自动精准量化结果秒级输出

10年来全球首次石油需求下滑,或将面临进一步减产

新冠病毒特免血浆已成功用于临床,可大幅降低危重患者死亡率

30秒内完成高精度3D打印,突破性打印技术或将颠覆整个行业

行行查

行业研究数据库

移动端
细数历史传染病事件,多维度了解疫情相关知识
2020-02-14



根据WHO2016年数据,2016年全球死亡5690万人,其中54%的都是由于TOP10死因。全球10大死亡原因中,由于传染性呼吸道感染疾病导致死亡人数约为300万人,排在TOP10的第三位。在收入较高国家,呼吸系统导致的死亡率明显降低,多是由于较好的卫生环境和医疗资源。



行行查,行业研究数据库www.hanghangcha.com


呼吸系统疾病可分为:哮喘,气管炎,支气管炎,慢性阻塞性肺疾病,肺心病,肺结核等。其中SARS、MERS、流感等重大公共安全疫情都属于支气管炎相关疾病。


近一个世纪以来,最受世界关注的疫情包括SARS,MERS,流感,均是由冠状病毒和流感病毒引起的。其中波及范围最广,死亡人数最多的当属流感,而SARS也由于其较强的毒性而受关注。


1.1.流感病毒


流感病毒有多种分类方式,以感染对象分为人、猪、禽等类型,其中感染人的又分为甲(A)乙(B)丙(C),主要根据其病毒表面的蛋白外壳的抗原性种类而区分。


流感病毒由蛋白外壳、基质蛋白和内部的核酸物质组成,外壳上有两种重要蛋白,血凝素(HA)和神经氨酸酶(NA),具有抗原性,同时神经氨酸还具有酶活性。病毒种类也可根据HA和NA的抗原性不同分为H1-15,N1-10,不同HA和NA的组合构成病毒多个种类。



HA和NA作用:病毒进化为非常简洁的结构和基因,无法自行生存和复制,必须依附细胞才能自我复制,主要流程包括:吸附-脱壳-生物合成-组装成熟和释放。HA则起到吸附的作用,使得流感病毒牢牢抓住细胞,吸附上去,然后被内吞进细胞,由于酸性环境使得病毒释放核酸,整合到宿主细胞,再指挥合成病毒组装所需要的物质,然后装配,装配好的新病毒在NA的作用下,可以破膜而出,约能释放出1000-100000个新病毒。


我们熟知的奥司他韦,其实就是对NA的作用,使得病毒无法释放出去,限制了病毒的扩散,因此在病毒感染的初期是有效的,一旦病毒大量复制,效果就比较有限。


流感病毒的核酸特性决定了其高度变异性。流感病毒核酸是多条单链RNA组成的,其中多条和单链是其高度变异性的原因。


流感病毒的突变分为两种:抗原漂变(Antigen shift)和抗原转变(Antigen drift),漂变是较小的变异,转变是较大的变异。漂变多在病毒复制的时候,由于单链RNA,其修复机制比双链机制更弱,容易发生突变,同时也与宿主的免疫力选择有关。而转变多由于基因重排导致,与单链核酸的特性有关,比如感染2种不同病毒,产生重组后,HA或NA或者两个都会抗原转变(比如H1N1-H2N1,H1N1-H3N2等)。由于流感病毒的高度变异性,疫苗的研制通常在流感后4-6月才能研制完成。因此每年WHO都会对病毒突变方向做预测。


在感染人类的三种流感病毒中,甲型流感病毒有着极强的变异性,乙型次之,而丙型流感病毒的抗原性非常稳定。


1.2.西班牙流感


有记载的流感病毒最早是在公元前412年,而最知名的是1918年西班牙大流感。我们本文以西班牙大流感为视角,回到1个世纪前,去了解这场席卷全球,感染超过5亿,死亡人数超过4000万人的人类之殇(WHO数据),也有现代科学家认为,西班牙大流感感染约5亿,死亡人数在5000万-1亿之间。


最早的来源并非是西班牙,大概率是美国的堪萨斯州。这次流感总共有3次反复,最早起始于1917和1918年交界的时候,而最致命的是1918年8月来袭的第二波流感。时值正处于一战敏感时期,为了避免影响士兵战斗的士气,美国、欧洲等国家控制媒体,关于流感的报道寥寥无几,而西班牙中立国则大篇幅报道流感疫情,因此被命名为西班牙流感。


病毒与人类是一场博弈,病毒由于必须依附宿主,因此要在毒性和感染性间保持一定的平衡,过强的毒性往往只能在小范围传播。100多年前,全球交通并未有如今的发达,理论上,全球性的传播可能性比较低,然而战争而导致的人员流动,是这场流感能大范围爆发的原因之一。最早从军队开始,逐步开始波及到平民。


对病毒的误判也是其重要原因之一。比如美国费城,在1918年9月28日政府忽视科学家的建议,依然大规模举办自由公债游行,大量的人员聚焦成为了爆点。72小时候,费城出现了大量患病人员,并且已经有了致死性。1918大流感发病进程非常快,通常2-4天就有明显症状,甚至更短时间。流感造成每天几百例新发到每天成千上万人新发,从一两个死亡病例到几百人死亡,只用了短短10天。有记载,费城遍地尸殍,尸堆成山。由于病人死前由于肺部感染,多有紫绀现象,很多人呈现全身发黑,民间谣传黑死病再度来袭,而比疾病更可怕的,则是人们心里的恐惧。



病毒的波及范围之广,毒性之烈,也属历史罕见。最终死亡人数超过一战死亡人数,更可怕的是,死亡人数中,绝大多数是青壮年,免疫力越强,死亡越快。通常流感的死亡人数与年龄的关系呈现“U”形,而西班牙流感呈现的是“W”形,被当时医生称为双重死亡。


感染流感的病人,多死于肺炎所导致的窒息,而当时死亡人数多为年轻人的现象也引起了大家的关注。可能的原因是免疫力强的人,会引起细胞因子风暴,白细胞等身体卫士不断涌入肺部,过激的免疫应答使得肺部变的实质化,健康的肺部是富有弹性的疏松结构,几万个肺泡可以不断交换氧气保证身体各个组织的氧气需求,而致密化的肺部无法完成应有的功能,最终在过激免疫应答中死亡。


这次流感最终感染人数多达5亿,占当时人口约30%,肆虐18个月后神迹般消失,似乎从未出现过一般,然而却给人类留下了巨大的伤痛,也留下了更多难解的谜题。在自然面前,我们依然是渺小的,无力的,除了感恩在科学前沿孜孜不倦探索的科学家们,我们依然要保持一颗敬畏之心。如果说1918是场天灾,那么2003年的SARS大概率就是一场人祸。


1.3.冠状病毒冠状病毒


最早是1937年首次分离出来,1965年首次从人身上分离出来,1975年正式命名,目前只感染脊椎动物。根据病毒的血清学特点和核苷酸序列的差异,冠状病毒科分为冠状病毒和环曲病毒两个属,分为多个种类,现在人类冠状病毒有6种,分别是229E,OC43,HKU1和NL63,MERS-CoV和SARS-CoV,2019年的第7种新型冠状病毒被WHO命名为2019-nCoV,与SARS有约80%相似度。


需要强调下:人和哺乳动物基因相似程度很高,比如灵长类相似度>90%,主要是因为真核细胞结构类似,同时98%是非编码基因,不表达。而病毒基因组本身比较小,作为病毒中的巨人,约3万个碱基,最新的文献报道,全基因组与SARS-coV有79.5%相似性,病毒的非编码区很少,在进化过程中保持高度的效率,因此这个相似度已是比较相似。


病毒的宿主分为天然宿主和中间宿主,根据2017年石正丽团队的研究,SARS的第一宿主是中华菊头蝠,如何从天然宿主传播到人类,目前还未有明确定论。本次2019-nCoV的源头可能来自蛇也可能来自蝙蝠,目前还尚未有定论,但是几乎确定的是,他们都来自野生动物。


蝙蝠是比较特殊的生物,常年保持高温状态,体内是大量病毒寄生虫的储存库,比如熟知的一些烈性病毒,如埃博拉,尼帕病毒等,蝙蝠已经比较适应体内藏毒的状态,而接触蝙蝠的人类则无法适应,虽然尚不清楚是否为食用野生动物导致的SARS和新冠状病毒,但是也再次警示世人,食用一些非养殖检疫的肉类,确实会带来很多未知的风险,对世界对自然保持该有的敬畏之心,是我们人类应该要有的常识。


2.2019年12月以来爆发新型冠状病毒感染肺炎


2019年12月以来,湖北省武汉市陆续发现了多例新型冠状病毒感染的肺炎患者,随着疫情的蔓延,我国其他地区及境外也相继发现了此类病例。目前该疾病已经纳入《中华人民共和国传染病防治法》规定的乙类传染病,并采取甲类传染病的预防、控制措施。



截至2月1日24时,国家卫生健康委收到31个省(自治区、直辖市)和新疆生产建设兵团累计报告确诊病例14380例(广东省核减1例),现有重症病例2110例,累计死亡病例304例,累计治愈出院病例328例,共有疑似病例19544例。



3.新型冠状病毒感染的肺炎的诊治与防护


1月27日,国家卫健委颁布的《新型冠状病毒感染的肺炎诊疗方案(试行第四版)》,涵盖了此次疾病的病原学特点、流行病学特点、临床特点、诊断标准、临床分型、鉴别诊断、病例的发现与报告、治疗、解除隔离和出院标准、转运原则、医院感染控制等11条内容,具有权威指导意义。


根据诊疗方案试行第四版,在病原学特点上,新型冠状病毒属于β属的新型冠状病毒,有包膜,颗粒呈圆形或椭圆形,常为多形性,直径60-140nm。病毒对紫外线和热感,56°C30分钟、乙醚、75%乙醇、含氯消毒剂、过氧乙酸和氯仿等脂溶剂均可有效灭活病毒,氯己定不能有效灭活病毒。流行病学特点上看:目前所见传染源主要是新型冠状病毒感染的肺炎患者。经呼吸道飞沫传播是主要的传播途径,亦可通过接触传播。人群普遍易感。老年人及有基础疾病者感染后病情较重,儿童及婴幼儿也有发病。


3.1.新型冠状病毒感染病例的诊疗


诊断标准:疑似病例要结合流行病学史和临床表现综合分析,疑似病例,具备以下病原学证据之一者即可确诊为患有新型冠状病毒感染的肺炎。



临床分型:确诊病例根据患病严重程度可以分为普通型、重型和危重型。



治疗:对于患有新型冠状病毒感染的肺炎的患者,首先应根据病情严重程度确定治疗场所,之后根据临床分型进行一般治疗、重型、危重型治疗或中医治疗。



3.2.新型冠状病毒疾病的预防和隔离


预防:疾病流行期间公众个人应注意四点:尽量减少外出活动、个人防护和手卫生、健康监测与就医、保持良好的卫生与健康习惯。



隔离:根据疾控局发布的《病例密切接触者的居家医学观察指南》,新型冠状病毒感染的肺炎确诊病例的密切接触者应从和病人接触的最后一天起采取医学观察14天。在家中观察期间需与医学观察人员保持联系,并需要了解病情观察和护理要点,掌握家庭预防的洗手、通风、防护和消毒措施。具体建议包括:确保共享区域通风良好、佩戴口罩、清洁双手、推荐使用含氯消毒剂和过氧乙酸消毒剂等。


4.肺炎疫情——检测篇


自疫情发展以来,中国科学家迅速开展工作,在不到1个月的时间里确定了疾病的病原体,并且获得了新冠病毒的完整基因组序列信息(Wu  F  et al  bioRxiv  2020),通过比对,该病毒与两种天然寄生于蝙蝠身体内的冠状病毒序列相似度较高,提示新冠病毒天然宿主很可能是蝙蝠。中国疾控中心病毒病所根据基因组序列发布新型冠状病毒核酸检测引物和探针序列,以供相关企业开发检测试剂盒。



超过50家体外诊断企业已研发出新型冠状病毒检测试剂盒,1月26日,国家药品监督管理局应急审批通过4家企业4个新型冠状病毒检测产品,分别是上海之江生物科技股份有限公司、上海捷诺生物科技有限公司、华大生物科技(武汉)有限公司、武汉华大智造科技有限公司。1月28日,在批准两家企业产品上市,分别为圣湘生物和达安基因。1月31日批准伯杰医疗的试剂盒上市。



检测试剂盒的获批意味着原来由疾控中心统一调配的试剂盒可以由符合检测要求的医疗机构自行采购使用,加快了检测效率。1月27日,国家卫健委疾病预防控制局发布《新型冠状病毒感染的肺炎诊疗方案(试行第四版)》,采集样本要求包括上呼吸道标本(包括咽拭子、鼻拭子、鼻咽抽取物)、下呼吸道标本(包括深咳痰液、呼吸道抽取物、支气管灌洗液、肺泡灌洗液、肺组织活检标本)、血液标本、血清标本。确诊病例标准需要有核酸检测结果,包括实时荧光RT-PCR 检测和基因测序。


根据《新型冠状病毒感染的肺炎实验室检测技术指南(第二版)》,在实验室要确认一个病例为阳性,需要同一份标本中新型冠状病毒2个靶标(ORF1ab、N)特异性实时荧光RT-PCR检测结果均为阳性。


实验室要求:由于新冠状病毒属于传染性较强的病毒,因此对于检测实验室具有安全性的要求,三甲医院一般都有病毒核酸检测实验室,还有一些第三方检测机构也有相应资质的病毒核酸检测实验室,因此应该也是有能力进行检测的。


检测方法汇总:检测传染病的策略通常有两种,检测病原体本身,或检测人体为了抵抗病原体而产生的抗体。检测病原体既可以检测抗原(一般是病原体表面蛋白,有些用内部核蛋白),也可以检测核酸。核酸检测准确性更高,但是缺点是耗时较长,检测场所要求高,目前蛋白检测已经在研发当中,有公司已有相应的产品出现,检测时间进一步缩短,例如上海芯超生物等。


5.肺炎疫情——防护产品篇


5.1.口罩


佩戴口罩是目前针对肺炎病毒防护最必须、最直接、最有效的用品。目前市面上口罩的种类较多,使用较多的是N95口罩与医用外科口罩。


(1)普通医用口罩:符合YY/T0969-2013技术标准,供临床各类人员在非有创操作过程中佩带,覆盖住使用者的口、鼻及下颌,为防止病原体微生物、颗粒物等的直接透过提供一定的物理屏障。通常普通医用口罩通常没有防水性与颗粒过滤效率性能要求。


(2)医用外科口罩:符合YY0469-2011技术标准,产品适用于临床医务人员在有创操作过程中所佩戴的,为接受处理的患者及实施有创操作的医务人员提供防护,阻止血液、体液和飞溅物传播。医药外科口罩具有良好的防水性能以及颗粒过滤效率,过滤效果通常能达到70%,及通常市面上看到的“外绿内白”的医用外科口罩。



(3)医用防护口罩:符合GB19038-2010技术标准,产品适用于医疗工作环境下,过滤空气中的颗粒物,阻隔飞沫、血液、体液、分泌物等。医用防护口罩具有良好的颗粒过滤效率,能有效过滤病毒,过滤效果达到95%及以上。例如防护效果较好N95口罩与kN95口罩,主要是3M的9132、1860与霍尼韦尔H950v等(9501和9502,就是头戴式与耳带式的区别)。


注:i 字母表示颗粒的性质:N-非油性颗粒;R-油性和非油性颗粒;P-强效阻挡油性和非油性颗粒;ii 数字表示:过滤效果的级别;数字越高代表防护级别越高,p100的防护效果是最好的。因此95代表95%以上的过滤效果,99代表99%以上的过滤效果。N95的意思是:对大小在0.3微米及以上的非油性颗粒物质的过滤效果达到95%。



N95的口罩有带呼吸阀的与不带呼吸阀的,带呼吸阀的为单面防护,不能进气,但能出气,虽能减少呼吸阻力,但不能阻挡病人传播病毒,因此建议选择不带呼吸阀的N95口罩。


目前普通居民通常是处于居家自我隔离的环境或者是普通场所,比如超市、火车、机场等,在不接触高危环境的情况下,普通的医用外科口罩就足够(在未采购到普通医用外科口罩的前提下可选择医用普通口罩);而N95防护口罩,过滤效果好,更加适合在高危环境中的医护人员等使用。


口罩需要正确的佩戴方式与使用方式,相关正确的佩戴方式(不漏气)可上网查看相关视频;而在使用上,通常建议为一次性使用:N95口罩可每天更换一次,医用外科口罩4小时左右更换一次(普通居民可酌情考虑延长时间,减少资源浪费)。佩戴口罩,会形成呼吸阻力,长期会影响肺部功能,因此不建议长时间佩戴。


现有产能:根据1月29日工信部消息,现有产量达到一天800万只以上,复工复产面达到了40%。


温馨提示:佩戴完的口罩需要正确处理,以防止二次或者是交叉污染,建议对口罩外层用酒精或者84消毒杀菌后扔进特定的垃圾桶,若没有相对合适的消毒工具,可用塑料袋密封后,再扔进特定垃圾桶。


5.2.护目镜


本次肺炎病毒的传播途经可能也存在通过眼睛(眼结膜)的方式,因此长期在高危环境中的医护人员需使用医用护目镜,防止液体飞溅等。由于护目镜供应有限,普通居民所处环境也非高危因此可折中采用其他的眼部物理防护来替代。



5.3.家庭用消毒用品


主要用于个人或者家庭的卫生防护等:医用免洗洗手液、肥皂等、75%的医用酒精等。另外可试用家庭空气净化器,改善室内环境。


5.4.防护服


更适应与医护人员或者药店等工作人员,普通居民暂时无需,但建议与外界接触后,需要将衣服晾至通风处。


5.5.相关生产企业



6.肺炎疫情——治疗药物篇


根据国家卫健委发布的《新型冠状病毒感染的肺炎诊疗方案(试行第四版)》,目前尚无针对性的特效抗病毒药物,在一般治疗的抗病毒治疗中:可试用α-干扰素雾化吸入(成人每次500 万U,加入灭菌注射用水2ml,每日2 次);洛匹那韦/利托那韦每次2 粒,一日二次。在重型、危重型病例的治疗中,除了呼吸支持、循环支持外,可根据患者呼吸困难程度、胸部影像学进展情况,酌情短期内(3~5 天)使用糖皮质激素,建议剂量不超过相当于甲泼尼龙1~2mg/kg·d;可静脉给予血必净100mL/日,每日2 次治疗;可使用肠道微生态调节剂,维持肠道微生态平衡,预防继发细菌感染;有条件情况下可考虑恢复期血浆治疗。


7.肺炎疫情——中医药篇


目前新型冠状病毒感染的肺炎疾病并无针对性抗病毒药物,中医药根据症候辨证施治是可行方案之一,根据北京市卫健委,北京24、25日各有一例新型肺炎患者经过中医药治疗及对症治疗,获得痊愈,显示出中医药在治疗新型冠状病毒肺炎中的潜力。


行行查,行业研究数据库www.hanghangcha.com


手机访问“行行查”小程序更方便


医药 医疗服务
相关推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