新京报快讯(记者 黄哲程)近日,中国农科院哈尔滨兽医研究所在《SCIENCE CHINA Life Sciences》在线发表了一篇研究论文,介绍了研究团队人工遴选出的一株非洲猪瘟弱毒活疫苗,在实验中对家猪预防非洲猪瘟病毒的致死性攻击有效且安全。


行行查,行业研究数据库: www.hanghangcha.com
非洲猪瘟是由非洲猪瘟病毒(ASFV)引起的,可导致家猪网状内皮系统出血及高死亡率。ASFV在自然环境中非常稳定,在冷冻猪肉中甚至可以保存数年,因此研究强效疫苗是控制疫情的唯一选择。然而病毒的特性使得有效疫苗开发变得非常困难。ASFV能够以两种不同的形式分别存在于细胞内外,使得免疫系统难以有效识别病毒。同时,ASFV会感染巨噬细胞,削弱免疫系统,且病毒本身具有高突变率。因此,目前全球尚无防控本病有效的商业化疫苗。针对非瘟疫苗,我国全力开展研发工作。19年2月获得ASFV全基因组序列信息,至9月,哈兽研公布完成实验室研究,提出转基因生物安全评价申请,之后即可进入临床试验阶段。


全球范围内至少有8个国家15个研发机构致力于非洲猪瘟苗的研发,研发方向主要包括灭活疫苗、亚单位疫苗、核苷酸疫苗、病毒活载体疫苗和减毒活疫苗等方向;目前仅有基因缺失疫苗能在实验室条件下做到100%的保护率;商业化的非洲猪瘟疫苗还不存在,有效性、安全性和经济性很难兼顾。


非洲猪瘟病毒在不同的国家、地区和大洲之间存在显著差异,呈现出不同的流行病学情景。2018年8月3日我国发生第一例非洲猪瘟疫情,研究显示该致病毒株属于p72基因型II,该毒株很有可能来自于东欧和非洲,与Bel13/Grodno、Voronezh 2016、Mal 2011/01 和ZIM/2015/01高度同源。从非洲猪瘟病毒报道至今已有近百年的历史,但非洲猪瘟疫苗具有庞大的基因组,可编码大量的蛋白质参与逃避宿主的防御系统,以及在现阶段对非洲猪瘟病毒的保护性免疫仍然知之甚少,导致目前为止没有研发出有效的疫苗。中国爆发非洲猪瘟疫情以来,整个养猪行业受到较大的影响,从国家至相关部门高度重视,多次强调非洲猪瘟疫情防控的重要性,并表示加紧疫苗研发,防疫生产两手抓。


行行查,行业研究数据库: www.hanghangcha.com
手机访问“行行查”小程序更方便