行业信息
市场规模
竞争格局
政策法规
商业模式
产业链

北斗导航 (BeiDou Navigation Statelite System)
北斗卫星导航系统是中国自行研制的全球卫星导航系统,也是继GPS、GLONASS之后的第三个成熟的卫星导航系统。北斗卫星导航系统由空间段、地面段和用户段三部分组成,可在全球范围内全天候、全天时为各类用户提供高精度、高可靠定位、导航、授时服务,并且具备短报文通信能力,区域导航、定位和授时能力。

基本信息
市场容量
竞争格局
政策法规
商业模式
产业链
LOADING

北斗导航行业是基于中国自主研发的北斗卫星导航系统,形成了涵盖军事、民用和科技等多个领域的庞大产业链。北斗系统作为国家重要的空间基础设施,不仅提供全球定位、导航和授时服务,还在推动经济社会发展中发挥着关键作用。
北斗导航行业的市场规模持续增长,2020年7月,北斗三号全球卫星导航系统正式开通,标志着北斗系统进入规模化应用期。到2021年,中国卫星导航与位置服务总体产业规模达到4690亿元人民币。预计到2028年,北斗产业规模将达到4102亿元,显示出强劲的增长势头。
北斗导航行业不仅包括硬件设备的生产,如卫星发射、接收器制造,还涉及软件开发、数据处理和服务提供等多个环节。随着技术的进步和应用领域的扩展,北斗系统的精度和可靠性不断提高,为用户提供更为精确的定位和导航服务。
此外,北斗导航系统的推广应用也在不断深入,特别是在交通、能源、农业、通信等行业领域,北斗系统通过提供精准的时空信息服务,帮助这些行业实现降本增效,推动产业升级。政府也在积极推动北斗导航系统的标准化和规范化建设,以支持产品制造、工程建设和运行维护,进一步促进北斗产业的健康发展。
总之,北斗导航行业作为我国未来的重要战略性新兴产业,不仅在国内市场有着广泛的应用前景,也在国际上逐渐扩大影响力,成为全球卫星导航系统中的重要成员之一。









北斗导航行业的政策法规主要包括以下几个方面:
1. 法律法规的制定与完善:国家发改委强调了进一步完善北斗产业发展支持政策,健全相关法律法规,研究制定卫星导航相关法律法规,规范和促进卫星导航活动。《中华人民共和国卫星导航条例》确立了北斗系统作为国家空间信息基础设施的法律地位,推动北斗应用及产业发展。
2. 标准规范的发布:全国北斗卫星导航标委会累计发布了32项国家标准和56项专项标准,这些标准有力支撑产品制造、工程建设、运行维护等,推动北斗规模化应用和产业化发展。
3. 政策支持与引导:国家发展改革委牵头建立北斗产业发展统筹协调机制,加强技术攻关、应用落地、基础设施建设等方面的工作。此外,还有针对特定行业如交通运输行业的应用专项规划,提出完善相关法规、研究相关标准等措施。
4. 国际合作与标准对接:通过加强与相关国际公约的对接,完善行业各领域相关管理办法,推进行业相关标准规范的制修订,以提升北斗系统的国际竞争力和影响力。
5. 市场监管与认证:市场监管总局加强北斗基础产品认证工作的组织实施和监督管理,坚持“统一管理、共同实施、政府引导、市场运行”的基本原则。
6. 频谱保护与干扰抵制:依法保护卫星导航频谱,严禁生产、销售或使用非法干扰设备,依法查处任何影响系统运行和服务的恶意干扰行为。
这些政策法规的制定和实施,为北斗导航行业的健康发展提供了坚实的法律保障和政策支持,有助于推动北斗系统在国内外的广泛应用和产业化进程。
_2.png)

北斗导航行业的商业模式主要包括以下几个方面:
1. 设备销售:这是北斗导航行业最传统的盈利模式,企业通过向终端用户销售北斗导航定位系统设备,如卫星导航仪等来实现盈利。
2. 软件产品销售:包括一次性许可或定期许可的软件产品,这些收入通常在软件或许可期限开始时确认。
3. 高精度与消费级车载导航:随着北斗"标配化"政策的推进和大众消费领域应用的兴起,高精度与消费级车载导航成为北斗成长最快的细分领域之一。
4. 数字产业融合:北斗应用和数字产业的交叉融合具有突出的市场潜力,通过挖掘北斗大数据时空应用价值,推动建立“行业+区域”的北斗应用服务模式。
5. 新兴产业生态链:随着北斗与互联网、大数据、人工智能等新技术的加速融合,以北斗时空信息为主要内容的新兴产业生态链正在形成,成为北斗产业快速发展的新引擎和助推器。
6. 国际化发展战略:通过建立健全卫星导航市场运行机制、应用管理制度、产品检验认证制度、知识产权保护制度等,营造市场化、法治化、国际化的营商环境,提高资源配置的效率和竞争力,使市场在促进北斗系统规模应用国际化发展中发挥更大作用。
这些商业模式展示了北斗导航行业从传统设备销售到软件产品销售,再到高精度应用、数字产业融合、新兴产业生态链构建以及国际化发展战略的多元化发展路径。

_1.png)
——— 行业图谱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