行业信息
市场规模
竞争格局
政策法规
商业模式
产业链

血制品 (Blood Products)
血液制品是指由健康人的血液、血浆或特异免疫人血浆分离、提纯或由重组DNA技术制成的血浆蛋白组分或血细胞组分制品。血液制品的原料是血浆。人血浆中有92% - 93%是水,仅有7% - 8%是蛋白质,血液制品就是从这部分蛋白质分离提纯制成的。

基本信息
市场容量
竞争格局
政策法规
商业模式
产业链
LOADING

血制品行业是指生产和销售各种血液制品的行业,这些产品主要包括从人血浆中提取的蛋白质,如免疫球蛋白、凝血因子等。随着技术的进步,血制品的种类和来源得到了极大的丰富和拓宽,例如基因编辑、细胞培养和生物信息学等尖端技术的应用,使得新型血制品不断涌现。
中国血制品市场规模在2022年约为512亿元,同比增长24.0%。这一增长趋势得益于多方面因素,包括人口老龄化、治疗领域的扩展以及新产品的开发。此外,国家政策也对行业发展起到了推动作用,例如自2001年以来,虽然不再新增血制品企业,但行业集中度提高,显示出行业的高壁垒和竞争力。
全球范围内,血制品市场也呈现出稳定的增长态势,预计到2030年市场规模将达到931亿美元。中国市场在全球血制品行业中的地位逐渐提升,尤其是在疫情后复苏期间,供需两端均有所增长。
总体来看,血制品行业是一个高度专业化且监管严格的行业,对产品的安全性和有效性要求极高。未来,随着技术的进一步发展和市场需求的增加,血制品行业预计将继续保持增长势头,为相关企业和投资者提供良好的发展机遇。
_1.png)
_2.png)

_3.png)
_4.png)

_5.png)


中国的血液制品行业受到国家法律法规的严格监管,主要涉及的法律法规包括《中华人民共和国药品管理法》、《中华人民共和国药品管理法实施条例》、《中华人民共和国药典》以及专门针对血液制品的《血液制品管理条例》等。这些法规旨在加强血液制品的管理,预防和控制经血液途径传播的疾病,保证血液制品的质量安全。
自1996年国务院发布《血液制品管理条例》以来,血液制品行业的管控日益收紧。自2001年起,政府不再批准新企业进入血液制品行业,同时更新配套法规,大量中小型血液制品企业退出或被并购,目前仅有约30家企业仍在从事相关业务。这一政策反映了国家对于血液制品行业的高度重视,以及对行业健康发展的严格要求。
此外,国家药监局还对《药品生产质量管理规范》血液制品附录进行了修订,以全面落实血液制品上市许可持有人产品质量安全主体责任,加强对血液制品质量的监督管理,全面提升血液制品生产、检验环节信息化水平。这表明国家在不断完善相关法规,以适应行业发展的需要。
综上所述,中国血液制品行业的政策法规主要包括一系列严格的法律法规,旨在加强行业管理,保障产品质量安全,以及促进行业健康有序发展。政府通过不断更新和完善相关法规,对行业进行严格监管,以确保血液制品的安全性和有效性。
_2.png)

血制品行业的商业模式主要包括以下几个方面:
1. 供应链模式:血制品行业的核心商业模式是供应链模式。生产企业通过采购原料(如血浆),进行血液制品的生产,然后销售给分销商或医疗机构来实现盈利。在这个过程中,供应链的稳定性和效率对企业竞争力至关重要。
2. 销售/服务模式:血制品的销售渠道主要包括医院等医疗机构。此外,随着技术的进步和监管政策的加强,血制品行业的收益来源也在不断多元化,例如与疫苗公司的合作、开发新产品等。
3. 盈利模式:血制品行业的盈利模式主要包括产品销售收入、原料血浆采购费用、技术服务收入等。这些收益来源广泛,涵盖了血液采集、储存、运输、销售等各个环节。
4. 市场需求驱动:血制品行业受益于其必需性和可重复消费的特点,部分产品具有较高的毛利率和净利率。此外,需求端的老龄化趋势也为行业带来了增长空间。
5. 国际市场拓展:近年来,血制品企业加快了产品与地区国际市场的注册,拓展国际商业模式。这不仅增加了企业的市场份额,也提高了其全球竞争力。
6. 高准入门槛和市场集中度:中国血制品行业的准入壁垒较高,市场集中度较高,大型企业占据了大部分市场份额。这使得新进入者面临较大的挑战,但同时也保证了行业内企业的质量和服务水平。
总体来看,血制品行业的商业模式是一个复杂且多元化的体系,涉及从原料采购到产品销售的全链条,同时也受到政策、市场需求和技术进步等多方面因素的影响。

_1.png)
——— 行业图谱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