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行业信息
  • 市场规模
  • 竞争格局
  • 政策法规
  • 商业模式
  • 产业链

雷达 (Radio Detection and Ranging (Radar))

雷达是指能辐射电磁波,并利用物体对此电磁波的反射来发现目标物和测定目标物位置的电子探测系统。因此雷达也被称为“无线电定位”。雷达基本的工作原理为通过发射电磁波对目标进行照射并接收其回波,由此获得目标至电磁波发射点的距离、距离变化率(径向速度)、方位、高度等信息。基本的雷达系统包括一个能产生电磁波的发射机、一个能使电磁波定向辐射并能接收回波能量的天线、一个能放大回波信号的接收机和一个能表达目标物位置的显示器。雷达辐射的电磁波中,极小一部分照射到目标物上,目标物向各方向产生散射。

  • 基本信息
  • 市场容量
  • 竞争格局
  • 政策法规
  • 商业模式
  • 产业链
LOADING
雷达行业,作为无线电探测和测距设备的总称,主要通过发射电磁波对目标进行照射并接收其回波,从而获得目标至电磁波发射点的距离、速度、方位、高度等信息。雷达技术广泛应用于军事和民用领域。在军事领域,雷达是关键的装备,用于防空、导航和监视等;在民用领域,雷达应用包括气象观测、航空交通管制、航海导航等。 随着技术的发展,雷达行业不断进步,新型雷达如激光雷达(LiDAR)和毫米波雷达等被开发出来,这些技术提供了更高的精确度和更广的应用范围。例如,激光雷达因其高精度和低延迟特性,被广泛应用于自动驾驶汽车、智能机器人和智慧城市等领域。 中国的雷达行业也在快速发展,国内企业已经形成了较为完整的产业链,涵盖研发、生产、销售到维护等多个环节。此外,中国的雷达技术从50年代开始发展,经过多年的努力,已能自主研发并生产多种类型的雷达。 未来,随着技术的进一步发展和市场需求的增加,雷达行业预计将持续扩张。特别是在自动驾驶、智能制造和智慧城市等领域,雷达技术的应用将更加广泛。同时,国防现代化的推进也将为雷达行业带来新的增长点。
雷达行业在中国受到多项政策法规的监管和指导。这些政策法规主要涉及招投标法、无线电管理规定以及特定技术领域的发展目标。 1. 法律法规:《中华人民共和国招投标法》是影响雷达行业的一个重要法律,它为行业内企业提供了公平竞争的法律框架。 2. 无线电管理规定:工业和信息化部发布的《汽车雷达无线电管理暂行规定》是针对汽车雷达使用的具体管理措施。这一规定旨在推动智能网联汽车产业的发展,避免和减少汽车雷达与其他无线电业务或无线电台(站)间的有害干扰,维护空中电波秩序。 3. 技术和产业发展目标:虽然目前尚未制定激光雷达的具体发展目标,但国家层面对下游应用如车联网方面的发展目标,为激光雷达行业的发展指明了方向。此外,《"十三五"先进制造技术领域科技创新专项规划》支持高性能激光器及核心关键部件的国产优化与产业化,这也体现了政府对雷达行业技术进步和产业升级的支持。 4. 频谱和技术要求:《汽车雷达无线电管理暂行规定》还详细规定了汽车雷达使用的频率范围、发射功率及功率谱密度限值等技术参数,以确保技术的安全性和有效性。 总体来看,中国的雷达行业政策法规旨在促进行业健康发展,通过规范管理和技术标准提升,支持产业升级和技术创新。同时,这些政策也强调了环保和安全性,确保雷达技术的应用不会对公共安全构成威胁。
雷达行业的商业模式主要围绕其技术应用和市场需求展开,涵盖了从军事到民用多个领域。首先,雷达技术在国防建设中的应用推动了军民融合的发展策略,这不仅扩大了雷达技术的应用范围,也为企业带来了更广阔的市场空间。此外,雷达技术在自动驾驶汽车、无人机等领域的应用也日益增多,这些应用推动了激光雷达等高精度雷达技术的商业化进程。 在盈利模式方面,雷达行业主要通过直接向核心客户销售产品来实现盈利,同时也探索了包括软件服务收费在内的多元化盈利方式。例如,激光雷达企业除了传统的硬件销售外,还可能通过提供标定系统、滤波及TOF算法等软件服务来增加收入来源。 此外,雷达行业还注重产业链的深度合作与优化,以提高生产效率和降低成本,从而增强竞争力和市场响应速度。随着技术的不断进步和市场需求的变化,雷达行业的商业模式也在不断演化,以适应新的市场环境和用户需求。 总体来看,雷达行业的商业模式是多样化的,既包括传统的产品销售,也涉及到技术服务和软件解决方案,以及与其他产业链成员的合作与整合。这些模式共同支撑着雷达行业的持续发展和市场扩张。